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92篇
  免费   2674篇
  国内免费   4980篇
测绘学   245篇
大气科学   2839篇
地球物理   2241篇
地质学   7995篇
海洋学   2944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974篇
自然地理   3884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200篇
  2022年   652篇
  2021年   585篇
  2020年   674篇
  2019年   785篇
  2018年   681篇
  2017年   641篇
  2016年   694篇
  2015年   726篇
  2014年   973篇
  2013年   906篇
  2012年   995篇
  2011年   979篇
  2010年   719篇
  2009年   903篇
  2008年   906篇
  2007年   944篇
  2006年   977篇
  2005年   853篇
  2004年   854篇
  2003年   770篇
  2002年   685篇
  2001年   593篇
  2000年   560篇
  1999年   527篇
  1998年   388篇
  1997年   392篇
  1996年   311篇
  1995年   272篇
  1994年   250篇
  1993年   193篇
  1992年   154篇
  1991年   114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71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7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在新疆北部,结合地面地质调查和验证,应用遥感图象解译进行找矿、预测、获得了成效。对含油气地洼盆地的构造研究中,发现了经地球物理成果证实对油气运移、聚集起控制作用的断裂构造;对地穹隆起区,依成矿理论指导解译选定的找矿有利地段,经实地验证发现一批新的侵入岩体和成矿构造、并找到一批内生金属矿产,本文例举实例以此说明:在自然景观改造不多,植被覆盖甚少,基本保持各种地质体面貌的地区,开展遥感图象的成矿解译分析,能够迅速、有效地捕捉找矿标,结合地质、物化探资料的综合分析和地面实地验证,可以达到快速找矿的目的。  相似文献   
952.
中国中元古代裂谷作用及其对层控铜矿床的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中国几个重要的层控铜矿为例,并以东川式铜矿及其成矿构造背景——昆阳拗拉谷为重点,分析了它们的大地构造背景和其它地质特征,指出它们均受裂谷—拗拉谷或类似的拉张-裂陷构造所控制,并归纳了这类矿床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953.
沈锋 《铀矿地质》1989,5(3):129-133
中国铀矿地质勘查工作,在50年代中期为矿山建设提供了第一批可资利用的铀矿储量;60年代中国至70年代中期,使东南地区成为最重要的铀矿资源基地;70年代中期以来,展现了中国东北部找铀矿的巨大潜力,南部也取得了好的成果。中国铀矿资源时空分布和产出的特征是:矿床分布广泛,地区间差异明显;矿床产出时代新,矿床以中小规模为主,矿石平均品位中等;矿床以围岩分类: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占总储量的61%),砂岩型(占21%),碳硅泥岩型(占13%)。借鉴西方国家70年代以来该项工怍飞速发展及重大突破的经验,为保证中国铀矿勘查工作长期稳步发展,有大的突破,必须加强西部地区的区调普查,实现找矿中心的战略转移。为此,近期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调整队伍部署,提高技术素质;加强经济评价,做好宏观调控;加强资源评价,制定勘查规划;依靠科技进步,实现铀矿勘查工作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54.
东秦岭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具有不同的岩石建造特征,两褶皱带的改造型花岗岩类之间也存在着明显不同的化学成分特征。研究表明源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改造型花岗岩的特征。  相似文献   
955.
由50余个测点的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讨论了该区的地壳-上地幔电性横向变化特征。按照上地幔第一低阻层顶面埋深,将测区划分为四类地区:浅埋深(55-90公里)、中浅埋深(90-110公里)、中深埋深(110-160公里)和深埋深(160-250公里)。讨论了本区六次大震例的深部电性背景。指出了上地幔顶部的梯度带地区、地壳内电性横向变化剧烈的地区和地壳内存在局部特殊增厚的低阻层地区将可以作为潜在震源区的深部电性判据之一  相似文献   
956.
本文认为,华南地区于燕山旋回中早期主压应力轴是北西——南东和北西西——南东东向的。燕山晚期以来,主压应力轴基本上是北东——南西和北东东——南西西乃至近东西向的。  相似文献   
957.
华北地区强震前后的 h 值及“震情窗口”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台、渤海、海城以及唐山大地震前1年内,围绕震中甚至距离震中500多公里的地区发生的某些震群,出现衰减系数异常(h≤1)。同时发生在林县、太原、长岛地区的小震群,其月频度几乎同步出现峰值。称林县、太原、长岛地区为“震情窗口”。强震前区域震情h值异常和“震情窗口”变化呼应,对判断未来强震三要素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58.
本文研究了我国大陆地区五级以上地震的时间间隔分布情况,发现我国大陆M_S≥5.0地震的时间间隔ΔT与其频次N_(ΔT)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式:lgN_(ΔT)=2.14-0.15·ΔT本文还讨论了我国大陆出现长期无五级以上地震后,是否将有七级地震的问题。  相似文献   
959.
徐贵忠  郝杰 《地质科学》1988,(2):97-109
佛子岭群主要由一套绿片岩相的变质岩组成,分布在安徽境内的大别山北麓。其上部为一套变质的复理石建造,下部为变质的火山-沉积岩建造。佛子岭群的变质火山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及佛子岭群的岩石组合特征表明,佛子岭群是发育在一断陷盆地中,该断陷盆地可能在晚元古代早期开始拉张,在晚元古代末期闭合。在此期间,郯-庐断裂带在华北断块和大别山古老断块之间的拉张与闭合过程中可能起着类似于转换断层的作用。  相似文献   
960.
Following Airy and Pratt principles, five kinds of local-compensation models are analysed and a rapid 3-D gravity formula is utilized to calculate isostatic anomalies for 66 models with different parameters. It is noted that isostatic gravity maps appear nearly identical in their main patterns and features. The optimum compensation model in North China is one of modified Airy models in which the different density distribution in the surface, upper crust and lower crust is taken into account and the standard crustal thickness is about 50km. The 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compensation interface is located in the upper mantle. The North China platform as a whole is under sub-isostatic equilibrium status with an isostatic anomaly of about 18·10−5 m/s2 on an average. The distribution of isostatic gravity anomaly shows an obvious blockwise pattern. Most positive anomaly areas occur over the eastern part, the Jiao-Liao Block, Mt. Yan block and northern margin of the Hebei-Shandong block, whereas a negative area occurs in the Shanxi graben. The comparison of models indicates that the Moho discontinuity is not suitable to be taken as a compensation interface, and the compensation effects in Airy model are better than that in Pratt model,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feature of dominant layered structure and less lateral inhomogeneity in crust. Some results about composite compensati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sostatic anomaly and deep stucture will be published later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paper. Wang Bowen took part in some work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